8月下旬至9月初,瀘州高中副校長李渝江帶領3名教師,9名學生到美國緬因州考察,直接體驗美國教育,收獲大,感受深。近日筆者對此作了采訪。
紅果“事件” 很受教育
參觀的第一站是哈佛大學。哈大幾乎無圍墻,也沒有象中國式的大門,但四通八達,對外開放,參觀的人很多,都來自世界各地。教育設施與國內的差不多。
德育處副主任、羅紅兵老師告訴筆者,發生在哈大的一件小事讓她很受教育。校園里有一種植物結著紅果實,不知其名,非常漂亮。她好奇地問一名教授:“果實是否有毒,是否可吃?”那位教授告訴她:“你何必要吃呢?就讓它掛在樹上不是很好嗎?”說完,教授便去摘了兩顆,準備拿去研究,為她的提問找到答案。羅紅兵說:可以看出,那位教授不希望有人去摘樹上的果實,他們很尊重大自然,不人為地破壞大自然。同時對未知問題總喜歡通過研究加以解決。
而這種求真精神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得到充分體現。考察團發現美國教育主體現如下基本精神:
在實踐中學習。如上生物課,叫學生到校園尋找動物,并把找到的動物用像機照下來向老師交作業。在做中學是美國教育的一大特色,要求學生不一定要做得最好,只要盡力做就行了,給中國“填鴨式”教學有很多差別。
培養獨立精神。外出旅游,就連三歲的小孩都要背一個包。不管走多遠,走多久,父母們和其他人不會替孩子背包。高二·三十八班張益鑫告訴筆者:我們一些同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美國的孩子要洗衣做飯。
鼓勵發展個性。在教育模式上不整齊劃一,努力促進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發展,科技活動、戶外活動,都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創造了優越條件,因材施教比中國做得更徹底更完善。
鼓勵大膽嘗試。如攀巖、沖浪等,父母在做好保護工作的情況下都鼓勵孩子大膽去做。而這些活動中國孩子卻得不到父母的支持。
連動應急 敏感快捷
正值美國學校放暑假,考察團住在緬因州中學空出的學生宿舍樓里。
那天早晨,訪問團的一名成員烤面包。沒想到時間過長,面包烤糊。拉開烤箱,一股濃煙噴擁出來,引發了房間里的煙霧感應器,使得整幢大樓的消防警報全部鳴響。
正當他手腳無措,非常著急之時,一輛警車開來,一名女警察從警車上走下查看現場,了解情況。隨即又有兩輛消防車開來,幾名消防隊員忙把人群疏散開,排查現場安全隱患,關掉消防報警器。接著又來了一輛救護車,看現場是否有人需要救助。
勤工辦主任周松林認為:美國校園安全應急機制值得借鑒。首先他們的技術裝備非常自動化,大樓里的警報器,一有險情,立即鳴響;其次在救援方面具有連動性,消防安全牽動了警察、消防、衛生等部門;再次是救援敏感快速,情報傳遞快,救援人員啟動快,盡力在最短時間內把災害控制到最小范圍。在考面包這件險情上,從警車到救護車到來,前后就10來分鐘時間,美國校園安全應急可見一斑。
孩子變化 家長吃驚
家長們反映,訪美半個月,孩子們回來像變了個人。
高二·三十八班馬昊天的母親說:我首先發現兒子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說美國的國民素質就象鏡子一樣反射出我們的不足,還說“中國人的素質改變就靠我們這一代了。”第二個變化就是比以前更懂得關心父母。回國后不久的一天,他不顧38、9度的高溫,在家大掃除,拖地、抹屋、抹窗戶、收拾房間,樣樣都干,這么熱的天忙得一身大汗。我下班回家著實把我給驚住了,我也受他感染和他一起大干了一場。我問他今天怎么想起要大掃除的呢?他說:你平時上班很辛苦,我就想幫你分擔一些家務。最大變化就是有了遠大的目標。過去他不知道學習目的是什么,現在他說要去美國讀書,不過完成學業后是要回來的,因為他有一顆“中國心”。更讓人吃驚的是要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將來像鄧小平那樣去發展我國的經濟,讓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由于有了宏偉目標,馬昊天制訂了考名校的學習計劃,力爭兩年后考上理想的大學攻讀物理專業。(古幫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