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校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Middle School
四川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

四川省一級示范性普通高中
=> 首頁 => 教學教研 => 教研動態 => 文章正文
中學歷史課堂“問題探究式”教學的實施
發表時間:2007-6-1 09:04:28  編輯:瀘高教科室
點擊/評論:12993/0
 
中學歷史課堂“問題探究式”教學的實施
瀘州高中歷史特級教師   王曉云
 
    內容摘要: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探究式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標準中“過程與方法”目標達成的核心載體,同時也關系到“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的落實。中學歷史課堂“問題探究式”教學通常通過五種途徑而實施:利用教師設問、激活學生思維進行探究;利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置疑引入探究;利用學生課外學習中的“發現”進入探究;利用教材中的疑點深入探究,利用學生練習題中的問題展開探究。
    關鍵詞:歷史教學   問題探究   教學   基本途徑
    前不久,全國歷史教學專委會副理事長龔奇柱先生在《對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回顧與思考》中指出:“在歷史教學中,一些教師的照本宣科、灌輸知識、機械訓練和學生的死記硬背嚴重影響了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也影響了歷史課和歷史教師的形象,影響了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師的地位,只有依靠改革,歷史教學、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師才能走出困境。”就我們所了解大部分學校情況基本如此,因此當前的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必須改革。
    一、探究學習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
    1、新課程改革要求轉變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中,接受學習是占主導地位的。根據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接受學習也有其意義,特別是在基礎性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它起著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既便是在新課程改革之風勁吹的今天,它也仍將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基本的教學模式。但在升學壓力空前大的背景下,它已經異化為應試教育的最佳學習方式,在很多方面已經變為機械學習,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性,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詬病,因而探究學習應運而生。現在新課程標準突出三維目標,那么怎樣去實現這些目標?我認為探究式學習就是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達成的核心載體,同時它也關系到“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的落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探究式學習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2、問題探究式教學的含義
    本文所指的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科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進行教與學活動的一種方式,是學生在課堂中以研究的態度和一般研究方法進行探索的一種學習活動,對教師而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和策略,而不是離開課堂進行的其它探究。
    探究式學習也有多種方式,課堂教學“問題探究”是其中之一。根據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葉小兵的觀點,“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以師生討論歷史問題為主要特征,其理論基礎是:人們的認識是起于問題的發生,沒有問題就談不上學習和研究。正是在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得以提高,教學的過程也是探究問題的過程。他還提出這一模式的主要教學策略有六:一是問題的不確定性,能夠引發思考,激活思維。二是學生討論為主,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三是引導觀點交鋒,促進探究深入。四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五是注意論證方法。六是問題和結論都是開放性。而怎樣發現問題是這一教育模式的關鍵,有句格言說“提出問題就等于問題解決了一半。”經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利用以下五種契機實施歷史課堂“問題探究”教學模式。
    二、“問題探究式”教學的實施
    1、利用教師設問、激活學生思維進行探究
教師設問是“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新課改理念下提問是實施師生互動及啟動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師生、生生溝通、理解的契機和培養學生獨立探索思考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恰好體現了“教為主導,疑是主軸”的新課程理念。
    我曾經對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師的課堂提問作了一些設想,總的就是要體現開放性、創新性,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沒有開放的活躍的思維,課堂就沒有活力和生命力,也就談不上探究學習。比如據報端介紹的日本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教師問學生:21世紀如果日本與中國開戰,你認為大概在何時?遠因和近因是什么?如果日本勝了,勝在什么地方?輸又輸在什么條件上?學生們論證說:這場戰爭可能爆發在臺灣與中國大陸統一之后,一旦臺灣海峽成為中國的內海,日本從中東運輸石油到本土的油輪必須繞道馬六甲海峽,成本將大大增高。日本的油輪要想從臺灣海峽通過,必須出動驅逐艦,因而與中國軍隊難免有一場激戰。開戰時間大約在2015年至2020年。日本從現在起就要做好對中國作戰的準備。我們姑且不管他們論證如何,不管“中國威脅論”余毒銘刻于童心有多深,但其教學方法的啟示,歷史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教育功能,都反襯出我國歷史教學中的“滿堂灌”方式、及與國家前途命運關聯不多的學習內容的弊端,真令我們歷史教育工作者汗顏!
    2、利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置疑引入探究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些問題往往是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教師特別應該加以呵護,它會對教學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這也是“問題探究”的契機。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
    比如,當我們講“中國無產階級受三重壓迫和剝削”。學生突然提問:“什么是剝削?現在私營企業里有沒有剝削?”為了讓學生認真思考,查閱資料,真正弄清“剝削”的含義和正確看待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私營企業的發展問題,我把它作為思考題,讓大家分組準備,用專門時間發表意見,陳述觀點。
    教師可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第一,“剝削”一詞的含義是什么?第二,現在民營企業屬于什么性質的企業?它是不等同資本家的企業?第三,怎樣判斷民營企業里有無“剝削”,企業主自主決定給員工工資,有時很低,是不 就是剝削?
    同學們通過查資料,找相關信息,熱烈討論探究,他們認為“剝削”:“指社會上一部分人或某一社會集團憑借私有的生產資料或貨幣資本,無償地攫取另一部分人或其它社會集團的勞動成果。”由此明確了“剝削”是憑借“私有生產資料和資本”為前提。至于現在民營企業是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的企業,大多數同學認為,它是“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經濟能促成社會資本的積累和擴大,在解決就業問題方面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等。對于民營企業有無剝削,同學們認為不應以工資多少判斷,而要看企業經營管理是否合法,工資待遇是否符合《勞動法》規定,一切要以是否合法為依據。至于工資待遇較差,與我國當前勞動力相對過剩有關,在一定程度上是供求關系所決定,一部分同學堅持認為當前雇傭童工和廉價勞動力,實際上就是剝削,部分同學認為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不能以點代面,隨著社會主義法治逐步完善,這種現象將日益減少。總之,不管分歧有沒有?有多大?但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問、查閱資料、解決問題,逐步清楚了應該怎樣看待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發展及存在的誤區,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認識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
    3、利用學生課外學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究
    當前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他們對當前歷史教學中的主流觀點提出異議也在情理之中。比如:講“宋高宗和宰相秦檜為首的投降派……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他(岳飛)殺害”時,一位同學問,你怎么看《秦檜后人,你們怎不站出來》這篇文章?其實當前也有人提出秦檜的奸臣帽子應該摘掉,認為宋朝和金朝都屬今天的中國,宋金之戰,秦檜主和,有利于民族融合、團結,因此他不是賣國賊。這涉及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事件,涉及到歷史上中國疆域與現在的中國,涉及歷史上政權之間的關系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第一,今天的中國是幾千年來歷史的中國的發展,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歷史上少數民族及國家政權,如同漢族及其國家政權一樣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金與宋之間是今天中國境內的或叫做漢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不是外國與中國的關系。第二,在今天看來,宋金之間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內部之間的戰爭,但歷史的看待當時的問題,我們不能把當時還作為獨立的民族政權,如匈奴、吐蕃、女真、契丹、蒙古說成是與漢族王朝同一個國家,從當時情況看,他們之間的戰爭就是國與國的戰爭,否則得出的結論:秦檜就是統一和民族融合的功臣,岳飛就是   臣。第三,已故的國際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曾在《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中寫道:“歷史是發展的,我們不能拿后來的關系看當時的關系。……假如說后來已成為一家,當時就可以不抵抗的話,那么將來世界總有一天要進入共產主義的,國家總是要消滅的,那么將來講起歷史來豈不就得認為歷史時期被侵略者反抗侵略都是無聊的?要這樣講起來,那我們的抗日戰爭豈不也是多余的?”通過對這生動又具體的問題探究,使學生對


  編輯:瀘高教科室
av少妇激情中文字幕,国产又黄又爽一级黄片,久久国产色AV老熟蜜臀aV,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播放
外国一级AⅤ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 | 色综合网天天综合色中文 | 久久动态精品视频 | 亚洲日韩视频精品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